你不应该在每次跑步结束后都感到已经筋疲力尽,很多跑者容易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没有用尽全力完成一次跑步,就感觉自己不会取得进步。实际上,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安排更多的轻松跑,不单单是慢速、长距离,更多的是强调感觉上更"轻松"。
轻松跑能够提高心血管功能,稳固训练成果并能够增强耐力,同时轻松跑还能帮助我们快速恢复体力,准备和适应强度更高的训练。奥运会长跑运动员尼克·威利斯本周早些时候在推特上表示:"训练并不一定非要提高难度和强度才能获益,今天早上,我在10公里场地跑了12组400米,然后在400米跑道跑了2组200米,身体在保持相对较轻松的状态下完成了本次训练"
运动生理学家特伦特在2012年就曾经对体育画报表示,为了更科学地安排每周超过200公里的训练,至少应该有75%的跑量要低于有氧阈值。因此,运动员往往在大量的训练中感觉疲劳,而不是在强度上,而对很多初级运动员来说,应该有80%-85%的训练在有氧阈值以下。他说:"根据最近的一些研究,以及一些和我一起工作的教练反馈,也显示了极化训练法的积极作用,其中包括大量的力量训练、爆发力训练、冲刺训练等等,结合训练后的充分休息,再加上最多每周一到两次无氧阈值的训练。而在准备参加马拉松的训练中,一个比较合理的训练计划还应该包括不断提高的马拉松配速跑和周期性的无氧训练"。
凯特范巴斯克,2014年英联邦运动会1500米冠军获得者,他的观点与特伦特一致,他说:"我是极化训练的忠实信徒,我曾经每次训练都竭尽全力,即使在应该进行恢复跑的情况下,我也试图追上我的男性训练伙伴,久而久之,我的训练质量开始下滑,并且很难从中恢复,我常常经历疲劳和受伤。现在,在轻松跑的过程中,我甚至都不戴跑步手表,而是全神贯注投入到跑步中,轻松跑让我跑步更轻松,意味着不管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我都有更多的能量储备,来应对高强度的训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