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的更快更远是所有跑者的梦想,大家都知道跑步成绩的提高离不开刻苦的训练,但成绩到底是如何提高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很多人却不是很清楚。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个人跑步成绩的提高和一个重要的生理概念紧密相关,那就是:最大摄氧量。
什么是最大摄氧量
当你开始跑步时,身体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两个最明显的变化是:心跳不断加快,呼吸越来越困难。呼吸频率和心率提高,心脏泵送更多含氧气的血液到肌肉里,氧气消耗越大,在同等强度水平下运动就会越容易,简单来说,这就是训练提高最大摄氧量的好处。最大摄氧量是衡量心血管氧气输送和利用的指标,它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某种程度上,它受遗传学控制,但是任何人都能通过训练达到其遗传潜在的摄氧量的最大值。不过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够通过训练达到个人最大摄氧量的最大值,一方面是因为训练量不够,另一方面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训练知识造成的。
提高最大摄氧量的好处
增加最大摄氧量的最明显好处是跑步越来越轻松。例如,如果你希望提高马拉松成绩,通过增加最大摄氧量可以帮助你实现目标,因为在训练最大摄氧量时无氧阈值也相应提高。
什么是无氧阈值?本质上来说,是运动强度太高而达到的无法仅通过氧气消耗满足运动所需能量的点,随着呼吸越来越困难,你感觉自己的肌肉在燃烧,这时候身体的无氧系统开始工作,帮助你继续前进。最终,你必须减速或停下来,恢复到有氧状态。最大摄氧量的值越大无氧阈值也就越大,乳酸耐受性也相对较高。最大摄氧量的提高意味着以前短期产生大量乳酸的无氧状态,现在变成了有氧的状态,运动的持续时间也更长。即使不为了提高运动成绩,最大摄氧量的提高可以改善心脏功能,对我们的心血管健康大有益处。
怎样提高最大摄氧量
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是提高最大摄氧量最主要的方法,因为HIIT会在你恢复到有氧强度之前短暂超过无氧阈值,这就要求心肺功能去适应这种变化。提高最大摄氧量和锻炼肌肉力量的过程类似,肌肉只有通过不断地刺激才会变得更强大,心肺功能的提高道理也是一样的,没有强度增加的训练,无助于提高最大摄氧量。
如果你不想通过HIIT的方式提高最大摄氧量,任何规律的、适当强度的训练也能达到提高最大摄氧量的目的,运动的强度低于无氧阈值,时间至少要保持15分钟。除了间歇训练,还可以选择节奏跑、自行车、游泳或者任何对心肺功能有益的交叉训练。不论选择哪种方式,最重要的是坚持下去,最大摄氧量不会在一夜之间得到提高,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身体越健康,最大摄氧量提高的越慢,身体健康状态一般的人,4到6周最大摄氧量会有所提高,而身体非常健康的人,可能需要4到6个月的时间。
评论